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学子风采 正文

【青春风采】邹莹:做优秀的广大人,不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作者:黄雅静 莫海珊 林洁莹时间:2019-10-10点击数:

 

邹莹,化学化工学院,化学151班学生,连续两年综测排名专业第一,上学年绩点达4.2,58门课程达到优秀。曾任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现任化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化学151班团支书,任院学生会主席期间带领团队获“红旗学生会”“红旗团委”等称号。三年总绩点专业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广州大学一等奖学金、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校师范教学技能竞赛理科组一等奖等14项荣誉。发表SCI论文一篇(影响因子8.667)。

   

午间,清静的咖啡馆里,邹莹回忆起面对众多出类拔萃的“十佳学生”竞选者时内心的小矛盾,“我一直在思考,我的优势在哪里。”最终,邹莹用“科研”和“学生工作”两个关键词来定义她前三年的大学生活,并以此定位“十佳学生”竞选的方向。

初入大学对不是第一选择的化学专业,邹莹并非十分坚定。四年后,经历了相关专业知识的洗礼,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既是“十佳学生之一”,又入选了我校首届学年礼“能力发展性强”个人。那个下午,经过仔细思索,邹莹平静地说道,“如今的我仍在不断努力,这是因为我无法和平凡的自己和解。”

科研:以实践反馈理论

邹莹的科研能力,离不开她扎实的专业学习。她很认同一个观点,“大学是一种启发性教育”,邹莹认为,在课堂上听课,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更应该去探究老师教课的思维方式,以此形成自我的理论知识体系。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邹莹在大一下学期就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与师兄师姐做相关科研项目。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她发现,理论学习得好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做实验,“理论只能作为指导工具,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发现与预期的结果不一定一致。”实验室各种颜色的试剂,被分装在不同的试管里,这些试剂产生的化学变化,构成了邹莹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她日复一日地泡在实验室,摆弄着眼前的瓶瓶罐罐,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实践对大脑里既有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更新。

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邹莹更加深刻意识到“本科生在完成科研实验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她求知若渴,开始大量地阅读前人的文献。

而另一个让她感到焦虑万分的问题是重复实验能否保持一致性。科研实验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但常常由于仪器、操作手法等各方面的原因,偶有几次,她无法得出最初的结果,这给了她很大的心理挑战,不断地产生质疑自我的想法。

虽然早就明白“化学的学科特性就是比较沉闷,做实验更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在一次次地重复中,她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幸运的是,在坚定的目标支撑和导师的严格要求下,邹莹坚持了下来,并且成功地在SCI系列期刊的子期刊中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达8.667的论文。

角色:以责任消解距离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在实验室里,邹莹是专注科研的学生,而在实验室外,她又为大学生活增添了两张亮丽的名片——学生工作者与志愿者。

2015-2017年,邹莹连续三年担任化学151班的团支书。“大学四年,想尽自己微薄之力,使这个集体更加团结。”众所周知,团支书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三年班委经历中,邹莹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班级同学对班级活动渐渐消散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会和其他班委一起商讨如何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在与其他班委合作的过程中,她对于班级的事务越来越上心,乐于去为班级贡献一份力量。大一时,邹莹带领过班级连续两年获得“优良学风班”称号,开创了“教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大三班里研究生报到率达76.6%。“虽然累,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感变强了,能够收获他们的友情就是我大学里的一笔财富。”

在建设班级的过程中,邹莹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能力对于她参与志愿活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曾经从别人身上得到过什么,也应该去回馈点什么”,本着以绵薄之力帮助更多人的想法,邹莹参加了支教和食品安全宣讲活动。虽然只在支教地点呆了半个月的时间,但邹莹与那群本毫无交集的小朋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离别之际,她与小朋友们依依不舍地交换了承载感恩情绪的小卡片。进行食品安全宣讲时,邹莹不仅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将人们日常中会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更发挥了她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化难为简,用通俗的语言为爷爷奶奶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访学:以交流促进自我

一直向往跨文化的交流的邹莹在得知有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访学机会时,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她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文化的影响和启发。当时,时间已临近华南理工大学的推免面试,邹莹在“去与不去”之间纠结犹豫。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她才最终下定决定交了报名表,“不应该因为给了设定了既有的路,就不做其他的事情。”

 

在美国,让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小班教学”,一节课只有七八个人,均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多元文化的碰撞,老师尊重不同的意见,并且愿意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他们对每个学生都给予足够关注度,愿意去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这样的教育理念对我的冲击挺大的”,她说。

在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访学之前,邹莹也曾随着学院前往南开大学进行访学活动。对于一中一西两所不同学校的访学,邹莹却有着相同的感受,就是两所学校的速度、深度和力度。他们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上完本校两个学期才学完的无机化学书,“不仅老师一节课会讲很多页,学生们也非常抓紧时间学习。”另一个让邹莹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是,“他们根本不需要倡导无手机课堂”,学生们本身就有上课就是上课的意识。甚至当邹莹和他们在课下交流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手机桌面竟然是元素周期表,“他们的学习强度挺大的,很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

大学四年,邹莹在不同角色之间自如转换,“我无法和平凡的自己和解”,就这样她以不服输的性格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了师弟师妹们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前行路上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