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婉莹,外国语学院法语151班学生,曾获广州大学学习之星和三等奖学金等荣誉称号。2018年,清晨7点前入图书馆天数达到296天,被师生们称为“清晨的追光者”。
“滴——”地一声,朝她缓缓而开的不仅是图书馆的闸机,更是漫漫考研长途。见过清晨的风和日丽,也见过飘忽不定的骤风急雨,这位女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
“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在学年礼上,邹婉莹获得了“学习之星”等称号。“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谈到去年296天在七点前进入图书馆这一记录,邹婉莹轻描淡写,仿佛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大学四年,是邹婉莹不断明确目标,不懈奋斗的四年。其实她没有一开始就计划好大学目标,而是喜欢根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状态,通过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确立目标。
“大一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想做好部门工作,并且拿奖学金。”邹婉莹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社团的工作活动,练就了自己的耐性和细心。她笑称,“在工作中,不能动不动就对别人发脾气,所以就要慢慢学会包容。”在这当中形成的细致性格为她之后考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经过了前两年的学习,邹婉莹逐渐发现法语不是自己的兴趣。大三的邹婉莹有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她将考研的方向确定为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确立了目标后,邹婉莹全身心地为考研而努力。她一有空就会往图书馆钻。六点起床,七点之前到达图书馆成了她的日常,只有在遇上暴雨的时候,她才会“睡一会,再去图书馆。”凭着这股韧劲,邹婉莹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七点前入馆天数达到296天的“壮举”。
备考的路上有喜有忧。考研的方向不是本科所学的专业,这意味着邹婉莹一切要“从零开始”。她根据网上的研友分享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开始自学语文教育,除了吃饭、睡觉,她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令邹婉莹惊喜的是,她在备考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教育学的新天地。沿着自我的兴趣导向,她的目标逐渐明晰,从语文教育转移到了纯粹的教育学上。
“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邹婉莹而言,大三是她大学生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当其他人在专心备考的时候,邹婉莹却要在备考、实习和论文之间不停周旋,用她的话说,“压力很大,几乎没有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
回忆起实习的那段时间,邹婉莹感慨道:“那段经历实在是太难忘了。”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为了争取时间背英语,邹婉莹总在公交车上一遍一遍刷着英语单词。晚上下班回到宿舍,洗完澡她又会重新来到图书馆,一直学习到晚上11点。邹婉莹回忆道,“下班的时候,站在公车上都能睡着。”
对于这一切,她认为所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辛苦却享乐其中。谈及考研的原因,邹婉莹说,“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学,我想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趁现在有时间,能学多点就学多点。”
短短四年的大学生涯,只是忙于自身专业的学习已经让人喘不过气,而邹婉莹还要在紧迫的时间里冲刺跨专业考研。对此,她却处理得游刃有余,不仅在考研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科学习阶段也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说起自己的秘诀,邹婉莹摆摆手,无它,坚持而已。但是,“关键时刻肯定会舍弃一些东西,不过一旦认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不顾一切地去完成它。”
“我想去更好的地方”
考研初试成绩公布之后,邹婉莹迎来了她有史以来最纠结难熬的时期——她成功进入了华南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的复试,但复试的时间却与法语专业八级的考试时间冲突了。
邹婉莹陷入了纠结当中。“当时决定考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生,一是对自己所在专业兴趣不大,二是从小语文成绩不错。”然而在经历了一年的语文教育方面的学习后,邹婉莹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其实是教育学。因为考研初试的语文相关专业课成绩并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反而教育学的成绩出乎意料地好,由此,她确定了自己接下来拼搏的方向。
“平时学习的时候很累很苦,我都可以忍受。但出成绩的时候,会纠结自己到底要不要继续下去,这个时候压力真的很大。”再三权衡之下,邹婉莹放弃了考研复试。被问及是否因这个决定而后悔过时,邹婉莹坚定地回答“不后悔!”她称自己放弃了这次机会,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机会,去更远的地方,学更多的东西。
现在,邹婉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纷扰,用一整年的时间专心备考。比起上一年的迷茫不知所措,这一年的邹婉莹更加自信、目标更明确了,“过去一年的时间让我去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明白了不足之处。”如今的她已经在为自己的新目标而努力着——考上上海前沿大学的教育学硕士。
采访最后,邹婉莹根据自己的经历给学弟学妹提出了一些建议:“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她鼓励大家在有想法后及时去尝试,实践之后才能知道所想是否为自己真正所要的。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决定命运的不是起点,不是困难,而是用心与执着。对于邹婉莹来说,大学四年的磨练积淀了她成熟的思想,更印证了她天道酬勤的信条。愿每一个广大学子都能坚定信念,追光而行,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学生记者 林洁茵 杨亚晨 林洁莹 莫海珊)
注:本文刊登于2019年06月15日第401、402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