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师者】南粤优秀教师丁云飞:以研促教勤耕耘 站好讲台育桃李

作者:莫海珊 黄雅静 李昕洋时间:2019-04-18点击数:

丁云飞,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重点专业负责人,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教学名师。主持了省教学团队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讲的“冷热源工程”课程被评为广州大学优质课程;指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多次获奖,主编了5部高校教材。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级、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数项,发表了科研论文50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项、省产学研项目1项。

21D7

偶然入教,精研巧思

 

“其实我原本是学工科的,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上了老师。”有着将近30年教龄的丁云飞,回首当初自己走上教师道路的偶然之举,脸上不禁浮起诙谐一笑。

1990年7月,丁云飞刚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还没来得及细细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就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那个年代,大学生或中专生一毕业便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统一安排就业,丁云飞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毕业分配的安排来到了广州。

当时他所任职的学校是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学校很小,教学和科研各方面条件都受到限制”“从前门到后面的教学楼只不过五分钟”的学校里,他迈出了走上讲台的第一步。20世纪末是一个大学生剧增的年代,由于师资力量短缺,年轻教师在为老教师助课后不久,就可以正式走上讲台,主讲专业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丁云飞并没有停止对教学科研的探索,而是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以后的教学打基础。

深知“教学离不开科研”,他先于1997年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攻读暖通空调硕士学位。又在200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强化传热。在很多人眼中,化学工程似乎与他原先的专业暖通空调不甚相关。实际上,两个专业是相通的,他耐心地解释道:“暖通空调专业也需要传热知识,空调能吹出冷暖空气,就是受传热过程的影响。”这一经历也是丁云飞提倡学科交叉的重要佐证之一。

2000年,广州大学合并组建,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丁云飞跟随原学院转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设备工程系任教。

深受本科教育熏陶,丁云飞十分看重大学本科教学。在他读书的那个年代,校园生活不甚丰富,往往是以班级为单位搞活动,同学间的情谊十分深厚;班主任也在管理班级教学的同时,关心爱护着同学们。

毕业将近三十年,每当想起自己本科时期的班主任,丁云飞感到十分亲切:“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刚毕业留校的研究生,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当时丁云飞本科期间所在的班级人数为30人,学校地处东北的哈尔滨,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最远来自广东江门。但毕业5年后,他出差回到学校,偶遇班主任,“他很远就认出我,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还以为他记不得我了呢”。这样的经历令丁云飞感慨万千,“几十年后,甚至当我们老去时,许多事物都忘记了,但我相信没有人会忘记大学时光”。

 

站稳讲台,时时求新

这些年来,广大栉风沐雨,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丁云飞也在慢慢地成长。出于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感,丁云飞将同学们的评价作为检验个人教学的直接标准,对此十分看重。“我不在乎学生是否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我只在乎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只要是同学们留下的建设性意见,丁云飞都会用心改正。有学生提议说老师讲课速度较快,他便会注意在下次课堂中,尽量多提问,有意减缓节奏,鼓励学生思考。

“教学就是上课”,丁云飞并不赞成这种说法。在他看来,这远远不够。“我们站在讲台上,就要把这45分钟站好,把我们的知识充分教给学生。”丁云飞反复强调要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为了更好地落实个人教学理念,他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工作,参加专门的教学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如果不做科研,不去寻求突破,老师就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这样的老师难称‘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站上讲台,就要站好讲台,站稳讲台。要把这个课讲好,内容必须更丰富,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教学。”考虑到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相关内容,可以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丁云飞在讲授空调系统末端设备时,就引入了辐射换热的内容,这也是他目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课上,他先详细介绍了这种系统的优点、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后,他便会走近学生当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丁云飞备课的用心让学生们深受感动,他的课堂上座率总是遥遥领先,学生们的积极问答也是课堂上的一道风景。

对他而言,这是一个以“研”促“教”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自身研究的领域深度挖掘,要教授给学生他们不知道的东西。除了让课堂教学更“优秀”,丁云飞也希望让师生们使用的教材也更“优秀”起来,他主编的多部教材位列“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及部级规划教材并为全国多所高校选用。

21世纪,发展的潮流奔涌向前,丁云飞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需要教师升级传统知识,如物联网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大数据对空调系统运行预测等;另一方面需要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好课堂时间,集中精神汲取知识。而他在坚信自我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寻求改进,日臻完善,“我很重视联系理论和案例来教学,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敏锐观察,勤于探索

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是丁云飞一直以来保持的良好习惯。对待一件平常的事物,别人也许无法从中得到启示,而他却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踏进一座高楼,他会微微皱起眉头,抬头观察四周角落,“我会从专业的角度来观察这栋大楼的情况,它采用了什么空调系统,这种系统是否合适,这种系统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借鉴,哪些内容可以总结后在课堂上可以作为案例向同学介绍”。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却成为了“低头族”,失去了对生活的好奇心与洞察力,他对此颇感无奈。

拥有一双挖掘新亮点的眼睛为丁云飞的科研事业增色不少。他常常鼓励学生多从专业的角度去观察,多用专业的态度去发现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亮点。在他看来,“对身边的事情都没有判断,何谈对专业的判断”,这些身边的细节往往潜藏着通向学术创新的通道。

图书馆综合节能改造中的多处尝试就是来源于丁云飞及其团队在对图书馆内部各空间进行的调研观察。过去图书馆一旦开馆,所有灯都会亮,但实际上并不是各个角落都有读者。丁云飞在一次查阅书籍时就发现了能源浪费这个问题,他从源头想起,连续思考了几个问题“图书馆开灯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看不见。是谁看不见?人看不见。没有人为什么要开灯?”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丁云飞就开始解决能源浪费的问题。他所在的团队寻思着有效的方法改进这一设施:在整个图书馆利用能耗非常低的LED灯做背景照明。如果有同学要借书,当他走进书库,天花板上的人体感应装置便会启动,明亮的灯光就打开供读者借阅使用。而人一旦离开,灯就会关掉。这样一来,便解决了图书馆照明能耗大的问题。

2012年,丁云飞科研团队承担了一项广东省重大专项,开展广州大学绿色校园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目的是将大学校园的能耗降下来。在楼顶上种些绿化植物是丁云飞启动“绿色校园”项目中的第一步。除了办公室外那一片草皮,他们还在图书馆的楼顶上也做了相同的工作,“太阳晒到屋顶很热,但是种了绿色植物之后温度就会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也会随之降低,如此便能让大家能更舒适地学习与生活”,丁云飞满意地笑着说。

与楼顶绿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图书馆的玻璃屋面及幕墙被装上了遮阳帘,楼顶还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四个小型风力发电风机。这些举措在产生有效减碳效果的同时,更是将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在师生中贯彻开来。

“对学生有耐心,对职业有恒心,不断地探索,将新的知识传播给学生”,这是丁云飞一直以来坚持的信条。从教以来,他一路以“研”促“教”,“教”为主,“研”为辅,保持一颗求思进取的心。奉献二字不易,这过程难免枯燥乏味,而他“总能从中得到乐趣”。未来,他仍将在这片绿植边,勤于探索,浇灌教学科研的繁茂大树。

 

(学生记者  莫海珊 黄雅静 李昕洋)

 

注:本文刊登于20190416日第397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