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名师风采】石若坤:一路耕耘,不忘初心

作者:郑东芝 蔡锦姿 熊雅智时间:2017-10-23点击数:

“我的目标是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我希望我的课程对学生是有帮助的,不仅仅能指导当下,更期望能微微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刚柔相济,宽严并行

在学生的心目中,石若坤是出了名的“真老师”和“严老师”。她的“真”,表现在课堂上犀利的言辞、独特的观点和满腔的激情。她的“严”,则体现于她在课堂纪律和学习表现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她不但要求守时守纪,还要求严肃学习,严谨表达。

对于学生对自己的良好评价,石若坤认为这只是她的教学特点,“语言上的强势只不过是我的表达特色,但并不代表我的观点一定正确,我反而特别欢迎学生们能够质疑我,并自己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我希望自己能用这种从容自信的态度去带动学生”,“我一贯倡导‘严格的课堂,快乐地学习’,所以我的课堂没有条条框框的形式。我喜欢不拘一格,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我都会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这一主旨,让学生能够在我的课堂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在教学理念方面,石若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具有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学术背景,所以上课时总喜欢将管理、经济、心理与政治一同结合,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她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观点,由此了解学生思想上的问题,纠偏与鼓励并行。她说:“我希望我的课堂能打破大多数人认为的专业与专业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想法,所以我上课的时候经常打破‘就法律论法律,就道德论道德’的教育方式,我时常引导学生从法律、经济、管理、心理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社会问题。我更乐意为学生打开多扇‘窗户’,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石若坤始终坚持“对学生所有不合理的课堂行为都视若无睹的教育是缺乏意义的。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为此,她提出了“教育中的心理契约”的观点。教育不应该仅仅以师生中的某一方为主体,而应该是双方互为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需要互相了解对方的期望,尽可能实现期望相容。对于学生那些错误的理解和需求,教师则需要给予纠偏与正确地引领。她不会对任何一名同学置之不理,不会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她希望能够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进行教育,将不合作转化为合作。教育学院的肖完玉说:“石老师会认真地听学生的声音,这让我很感动。有一次,石老师收了学生写的意见和想法,其中有个学生写到,石老师授课声音已经很大,再拿个话筒,她的耳朵受不了。石老师在班上说了那个同学写的意见,此后,即使这样授课很累,她也再没拿过话筒。”

此外,石若坤注重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多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也不忽略身边小事。她主张“让道德与法律回归生活”,积极引导学生看到道德与法律对人们美好生活的促进。就在采访前不久的课堂上,她还和学生分享了自己去年“双十一”网购退货的真实经历,通过讲述自己与快递员之间即使没有现实契约,但内心仍然相互信任的故事来教育学生理解信任的价值和意义,感悟美德让生活更美好。

责之以严,宽之以爱。尽管石若坤认为学习上的严格要求是必要的,但她并不主张“狼爸虎妈式”的教育,她认为包容与关心学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对自己教学的影响时,她说道:“我小时候也是一个比较‘刺头’的孩子,那时候年少轻狂,总爱什么事都和老师对着干,但我的老师始终包容我、教育我,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年轻时的学习经历让她终生难忘,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践行包容和理解的理念,陪着学生共同进步。

真诚平等,教学相长

回忆多年来的教学生涯,石若坤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太多上进、可爱的学生,给了她太多的职业幸福感。在她心里,世上没有所谓的坏学生或差学生,只要教师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他(她)比较笨,而是老师还没有找到引导他、教育他的合适的方式方法”。对此,她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教学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是一棵树,而有的学生可能是一朵花,你不能用种树的方法去养花,也不能用养花的方法去种树。纵使所有的学生都是花,其实也还存在花期的时间差,有的学生可能开花的时间比较早,而有的学生可能开花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不可以急于责怪还未‘开花’的学生,更不能因此就认定这个学生不能‘开花’。学生永远需要老师的鼓励与鞭策。”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石若坤注重沟通与引导,她鼓励学生“不要单纯为了学分而学习”。在她看来,知识很可能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更新、淘汰。然而智慧和能力却不同于知识,一个具有智慧、勤思考、善表达的人是不会被时代抛弃的。她意味深长地说道:“大学培养的不应该是只会做笔记而不懂思考的学生,大学生应该努力尝试着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她在课堂上时常“逼迫”学生进行从容自信的口头表达、条理清晰的书面表达、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训练。她会让学生思考大家比较熟悉的事件,让他们谈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去理解每一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论,而不是简单地评价对错。她期望能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乐意去开发自身的潜能并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为师者,不宜高。“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习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现在,很多时候,我喜欢将学生当成我的孩子。”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石若坤选择主动融入学生并且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观念。许多学生也喜欢将她当成自己的心灵导师,常常在课后与她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事。石若坤认为,师生之间应该“亦师亦友,平等真诚”,所以,她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她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充满了对学生的爱与热情,她收获到了许多学生的尊敬和支持。

教研一体,德才并重

作为一名教师、科研工作者,石若坤的教学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她非常重视将德育与教研结合。她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道德心理契约:公民道德建设的当代视角”和广州市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学论文和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教书易,育人难。她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更应当具备对学生的爱心和积极育人的责任心。“在做人与做事中,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她感叹道,“做事时,某种能力的缺失是可以弥补的,但做人如果缺失德行则是致命的”。肖完玉在石若坤的课堂上收获颇丰:“我不仅学会了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用更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还开始反思自己以前面对此种情形时的作为。”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石若坤的教学中感受到她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和爱岗敬业职业精神的坚守,这或许正是她对学生最好的身教。

在长期的教师生涯中,石若坤牢记教育的宗旨,时时告诫自己:要做真正对学生有益的事,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才是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怀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将自己所有的爱与真诚都奉献给了学生,同时,她也不断收获到了来自学生们对她的爱与真诚……

(供稿:学生记者 郑东芝 蔡锦姿 熊雅智 助理编辑:黄 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7年9月30日第358-359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