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教授访谈录之(4)---“获奖大户”樊军辉谈“四观”

作者:时间:2003-05-28点击数:

荣誉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樊军辉教授访谈

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

近3年来,他获得的各种先进称号就有10多项,可谓为我校的“获奖大户”;他的论文被SCI收录达20多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80万元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我校目前个人获得科研经费最高的项目,称得上是“科研大户”---他就是我校理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樊军辉博士---一位近一个月来因连续荣获“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而成为新闻人物的普通教师。

走近樊军辉,你会发现,透过荣誉和成果带来的诱人光环,他那忙碌的身影、平易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平常的心态,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荣誉观:荣誉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5月23日,市委礼堂,广州市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此隆重举行。随行采访的新闻中心记者与樊军辉教授一起感受了获奖的喜悦,也趁机聆听他畅谈对荣誉、学术研究、家庭生活、个人发展的独到感受。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祝贺您连续获得几个大奖。学校领导昨天在欢送您时说,这是您的荣誉,也是全校的荣誉。今天能跟着您随行采访,我也感到很高兴。

樊军辉(以下简称樊):谢谢。这应该是大家的荣誉,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记:您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获奖大户”,特别是最近,连续获得几个大奖,您怎么看待这些荣誉?

樊:说实在的,能获奖当然是很高兴了。但每次获奖时我也在想,其实我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做得比我好,自己的获奖应该是组织对我们这一群体的一种肯定,这应该是集体的荣誉。因此,对于我来说,这些荣誉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它不断鞭策我,不能有丝毫懈怠,而更要加把劲,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记:您现在当上劳模了,对于“劳模”的意义的认识,会不会比以前听到的劳模更深了一层?

樊:“劳模”应该是对普通劳动者的最高奖励。评选劳模是我们国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光荣传统,也因此涌现了一批家喻户晓的劳模典型,像时传祥、王进喜等。宣传王进喜那时,我还在上初中,特别羡慕。那时,在人们心目中,劳模就是“老黄牛”。现在,更多的知识分子当上了劳模,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听说,省市劳模评比中,科教战线的比例越来越大了,这说明科教工作者已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也是“科教兴粤”、“科教兴市”的战略需要。

记:新时期的劳模应该有何新的特征?

樊:现在评价劳模,除了“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等精神仍然要坚持外,还应特别强调“创新精神”。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我们的劳模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术观:做学术研究要像“啃骨头”一样

1986年6月,从湖南师大物理系毕业后,樊军辉顶住家庭经济的压力,考进了长沙铁道学院天体物理硕士研究生,从此踏上天体物理研究之路,而且“越陷越深”,从硕士再到云南天文台攻读博士,一直探索于充满奇幻色彩的广阔星空中。

记:天体物理属于基础研究的范畴。基础研究是比较枯燥、费力的。您怎么选择了这一方向呢?

樊:基础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科研领域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基础学科一样,天体物理研究虽然也比较枯燥,但它也很有趣,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吸引你去探求。一旦投入进去,你也会自然地入迷。我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走进这个领域的。像我最近给学校的文科生讲《自然科学概论》里的天体物理专题,他们都听得很入迷。

记:您刚才说到,劳模应有创新意识。那您在专业研究中是怎样融入创新的?

樊:我在研究中尽力要求自己关注世界最前沿的课题,并结合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不断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研究。应该说,基础研究的情况跟应用研究不一样,应用研究需要紧密结合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基础研究要在国际舞台竞争,还是要讲究积累,要像“啃骨头”那样慢慢啃、慢慢消化,一点点积累。

记:这算是您在学术研究中的座右铭吗?

樊:是的,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比如,我今年3月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河外星核系的光变》,其实是在1993年就开始收集材料的了,整整10年最后才发表。这就是积累的结果。

记:为了做到这样,您在学术态度上怎么要求自己?

樊:学术研究是一种很严谨的事情。对待学术研究,不能有浮躁的心态。只有沉得进去,才能有积累,出成果。当然,要做到这样是要吃很多苦的。

记:谈谈您受苦的经历好吗?

樊:我最苦的时候,应该算是1993年刚刚调来广师的头半年。那时没什么科研经费,也没什么实验设备,连电脑都没有,计算时只能从其它实验室借普通的计算器来用。科研环境实在很差,很多研究都没法做。

记:但您还是没有放弃,是什么东西支撑着您走下来的?

樊:一方面是当时学院党委的主要领导的支持,他认为学院应该发展这个学科。另一方面也是我爱人的鼓励,她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家庭生活观:带着好心情去看待每一天

讲起爱人,樊军辉教授的眼神流露出掩盖不住的感激之情。1989年,他与大学校友谭清胜结为人生伴侣,从此,人生的旅程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今天,14年的婚姻生活为他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也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记: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很多做学问的人,往往会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您也是这样吗?

樊:我觉得自己过去对家庭确实兼顾不够,特别是对小孩管得较少。

记:您内心是不是觉得有些遗憾?

樊:对。所以今后我在家应多点劳动,以对得起这个“劳模”的称号,要多花点精力照顾小孩。

记:但我觉得您和谭老师(他的爱人)挺恩爱的,常常见到你们在一块。在经营婚姻、家庭上您有何秘诀?

樊:我觉得两个人走到一起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多点鼓励、多点包容。我们俩都属于比较开朗的,虽然专业相差较远,但在一起也没觉得有什么距离。平时她对我的帮助较大,经常在休息时间跟我到办公室一起加班,帮我整理资料,接听电话。

记:看来,她还是您的秘书。

樊:差不多,算是生活和工作秘书吧。(笑)

成功观:达到自己的目标就算是成功

历经磨砺,走到今天。樊军辉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不管有过多少荣誉,也不管发展的轨迹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不改,那就是:平易、亲和、刻苦、热爱生活。这是他的本色,也是作为学者的可贵之处。

记:作为青年人,您有这么多的成果,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您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樊:我觉得成功不应该是一个可比的概念,各人对成功的标准都会有不同。我认为,能够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就算是成功了。当然为了目标,已经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即使不能实现,但也是无怨无悔的。

记:那您的目标是什么?

樊:目标不应该是静止的,我会在不同阶段为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目标。比如说,过去我没拿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就把此定为目标,去年终于拿到了。下一步我最大的愿望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陈建生、周又元两位院士的帮助下,把学校的天体物理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建立起来,并在华南地区建立有国际影响的“京广天体物理中心”。

记:从周围的一些情况看,很多学者在获得突出的荣誉之后,往往就会转向从事行政管理。您对此有何看法?

樊:我想这应该是组织考虑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如果组织有需要,我会服从组织的安排,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也会要求自己在每个位置上做到最好。

记:这样可能会影响学术研究呵?

樊:我想强调的是,不管在什么位置,专业研究的追求,我是会坚持的,因为,对于学者来说,这是其立命之本。

人物简介:樊军辉:1993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来到我校物理系工作以来,在教书育人和科研上都取得突出的成果。他所主讲的《电磁学》于1999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所指导的本科毕业生的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科研上,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重点子课题,参加了国家"973计划"(高级成员)、国家"攀登计划"(参加)等项目。对活动星系核进行了系统的的研究,在"喷流加速模型"、"黑洞质量估算"、"周期分析"和"偏振起源"等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肯定。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九八基础研究十大新闻"。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50余篇被国际四大检索之一的 SCI 收录,并被国内外同行在美国的《科学》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引用近100次。使天体物理中心在全国高校排行榜学科排名中居全国第五名。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定为"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现被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报》(ApJ)和美国《天文学报》(AJ)聘为审稿人。近年来获得"广州市模范教师"、"广东省优秀党员"、"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专家"等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