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的欢送仪式中,在殷切关注的目光中,我校郑先昌老师今天开始正式踏上南极科学考察之旅,随中国南极科考21次队赴南极进行为期5个多月的科学考察。从广州出发前夕,郑老师接受了新闻中心的独家专访,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南极科考行程的一些细节。
实力赢得机遇
“我这边有研究生在,我怕打扰他们。你们那边有没有地方啊?”当记者电话联系说要在办公室采访时,他说到。“哦,我们在值班室里”听到这话,他便亲自来到我们学生记者的值班室来。提及这次南极科考,郑博士满脸笑容,为我们侃侃道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之前有没有去南极科考的愿望?
郑先昌(以下简称郑):没有,应该说自己曾想过外出科考,若说具体去南极科考,还真没这一愿望。但当我在清华博士站工作时,知道有这一科考机会时,便积极地争取。
记:可以具体谈谈你是如何获得这一机会的吗?
郑:要去南极科考,首先你需要有相应的课题。今年6月,国家发布南极科考项目课题后,我便参与了南极科考项目课题的竞选,凭着的本人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最终获得了承担《中国南极站区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及其工程性质研究》课题的资格。
记:去南极科考,应该说是很多科学工作者的愿望,你这次竞选课题过程中,是不是也受到了同行的挑战?
郑:是的,有不少单位也都申报参这一课题的研究,包括在清华博士后的同行,北京大学也有这个意向。最后,我能够被选上,应该说是我的知识和研究得到了认可吧。
带着大红花踏上南极之旅
为挑战做好准备
能去南极科考既是光荣的,也是艰辛的。谈及自己五个多月的科考行程,郑老师早就有了面对艰辛之旅的心理准备。
记:你此次科考中将主要完成哪些考察任务呢?
郑:此次,我在南极科考目的可以说是“两个课题,三项任务”。“两个课题”具体的说是之前的《中国南极站区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及其工程性质研究》和另一课题。前一课题主要对我国两个站区冻土及建筑物冻融危害进行全面调查,并为我国南极“十五”能力建设和“十一五”规划提供第一手勘察资料,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地区进行工程地质钻探。
这一课题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由于以前国家建立“中山站”、“长城站”认识浅、时间紧、考虑问题的不周全、设计时的保守,使得两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冻融地质危害,这次希望在面上对其进行冻土地质调查。第二,在两站拆回3栋建筑物运回国,再分别在两站建立3栋建筑,并首次(我国)在南极进行地质钻探,通过所获得的数据,为我国以后在“中山站”与“长城站”之间建立科技含量高、设计经济的第三个内陆站提供资料。这是在南极科考过程中,相对较大的一个课题。
另一课题是“中国南极站区10KW风力发电机钢梁基础锚固工程实验”课题。这是在一个协调会上,提到要在南极站建立十千瓦风力发电机(实验机)。原先计划用“雪龙号”运6个总重量为70吨水泥礅,这由于质量太重,遭受了不少专家的质疑。在会上,我提出了利用“钢梁基础+地锚加固”的替代方法,获得到了共识。于是他们便委托我校,采用了这一既经济、又运输方便的方法。采用后,所带钢材重量才2-3吨,极大地环节了“雪龙号”的运输压力,总工程造价不及原方案的1/3。若该方案实验取得成功,将直接应用于明年的风力发电机的大规模建造。
记:听说你25日就要出发前往南极。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此次科考的行程呢?
郑:这个月20日我将从广州前往上海,在那里参与21次南极科考队的集训,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等;29日到达香港,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前往澳大利亚;最后先到达长城站,接着去中山站,最后回到长城站;再由长城站返回智利;3月份经智利返回国。其实行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真正在南极科考的时间也就近两个月。
出发前,郑老师在准备有关科研数据
记:南极地区和我们现在处的是完全不同的环境。请问您旅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郑:由于这次南极科学考察是度夏考察,不用面对严酷的冬季。但我们要长时间在海上颠簸和极地的恶劣环境工作,这将考验每一个科考队员的意志和耐力。在船上,我将按照21次科考队的要求,接受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的教育,加强体育锻炼。以前南极考察队中,就有人因为身体素质不行,经受不住残酷环境的压力而精神失常。所以在船上我还还要加强体育锻炼。
记:对于即将遇到的问题,你目前如何做准备呢?
郑:去之前,我要充分考虑、拟订方案、作好知识的准备工作;对所有的零件进行备份,容易坏的零件则双备份,确保到南极后,工作能顺利进行。以前国内就有一个课题组因为一个零件的损坏,导致整个科考无法进行。于是9月份,我便开始了了设计报告的准备,到了东北哈尔滨勘察院和黑龙江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进行调研。仪器设备都在9月份在广州购置完成,包括钻机及其配件、压浆机、地温计、冻胀仪等共3.5吨设备都在10月10日之前运送到了上海。对于前期的一些工作,我尽量考虑得细致一点,做最坏的打算。
为今后形成团队开拓前路
“希望以后的南极科考,学校的其他老师、或者我能有机会再次参与进去。”采访中,郑老师表示希望通过学校这次与国家南极科考队合作成功。在我校能够形成一个极地科考团队。
记:作为我校参与南极科考的第一人,也是此次南极科考中的广东唯一代表,你能获得这一机会实属不易。学校对你此行极为重视,听说将会为你举行欢送仪式。对此,你有何感受?
郑:首先,十分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对我这次考察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已为我落实了课题经费,为我此行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希望这次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并且通过这次我们学校和国家南极科考队的成功合作,使得下次学校能有更多的老师能有机会到南极科考队中来。就像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海洋大学等高校一样,为国家的极地科考事业作更大的贡献。
另外,参与我这次南极科考课题组的还有一位钻探工人,单凭我一个人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
记:在科考的过程中,你长时间不能和家人见面,到时候会不会想家呢?
郑:应该会吧,然而现在想想,这只是暂时的离开。无论是从个人和还是从国家的角度上考虑,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另外,学校对我的家庭照顾得比较好,这使我可以安心投入科考之中。
记: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你如何同家人联系呢?
郑:现在虽然有了卫星,可以通电话,但非常贵。由于在科考船上、南极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发EMAIL,所以和家人联系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吧。在南极科考的过程中,我空闲的时候也会争取发一些在科考经历、感受的文字和图片给你们新闻中心。希望到时能在新闻网里和大家共同分享这一经历。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余小明梁文惠 摄影 朱玉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