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学子风采 正文

【西部志愿者特别报道】藏情深 义而行

作者:赵毅鹏 梁焯贤时间:2015-10-16点击数:

宁坤健:我校14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参加西藏援藏志愿者活动,在当地林芝地区察隅县林业局工作。作为西藏志愿者,宁坤健的西藏生活充满着艰辛与快乐。

“至今仍然为能到西藏而心怀激动”

关于援藏志愿者的活动,宁坤健是在一次西部计划校宣讲会上得知的。“宣讲会上援藏前辈们所描述的美丽西藏和纯朴的西藏人民深深地打动了我。”宁坤健谈起自己的援藏初衷时说。从此,援藏情怀的种子便悄悄埋在了宁坤健的心中。从一开始争取身边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再到后来成功通过面试,宁坤健正式成为了一名西部志愿者。他回忆道:“至今仍然为能到西藏而心怀激动。”面对人们所说的“高原反应”、“难以融入当地生活”等问题,他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以及怀着为当地百姓做点事的热诚,毅然赴往西藏。

然而来到西藏,眼前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感到失望,正如他自己所说:“进藏之后,西藏对我的吸引力反而更大了,不只是因为进藏前的憧憬,更是因为在这里遇到的人和事。”

在地平线近乎消失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似乎也消失了。在宁坤健的印象中,当地百姓都十分纯朴、好客,与人为善,易于相处。“这边的同事都对我很好,有个同事在我刚到单位的时候还请我出去吃了一个星期的饭。藏民们都十分好客,即使素不相识的人到藏民家中都会得到很热情的接待。”宁坤健时还特意说道,在他的单位里有一位叫央青拉姆的姐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对他一直都很照顾。更令人难忘的是,在离岗之前,宁坤健更被邀请到她的婚礼上当伴郎,不但圆了他的藏装梦,也体验了一次在西藏当伴郎的经历。在高原雪域,风景事物都给人一种纯净与原始的独特感受。平日,宁坤健也会四处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宁坤健在西藏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亦有碰壁的时候。初到西藏,身处“世界屋脊”,大部分广东人都要面对高原反应的考验,然而宁坤健却展示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只有一点点的呼吸困难,第二天就完全适应当地气候了”。工作时,若遇到不会说国语的藏民,宁坤健也是“束手无策”,不过还好有会藏语的同事帮忙翻译。另外,宁坤健和他的伙伴们到外吃饭,竟要面对川菜劲辣的“洗礼”。“这边平时在外边基本都是吃川菜的,比较辣,很多广东的小伙伴都吃不惯,”说到这里宁坤健笑了,“不过我是个很能吃辣的广东人,还好。另外平日在单位食堂吃饭还是比较方便的,而且省时省钱,有时候也会自己做饭。”游子在外,身处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佳节时分,越是乡愁浓郁,而同行的女生思乡之情更是浓烈。逢年过节各志愿者都会相约一起聊天聚餐,互抵思乡之情。而最让宁坤健感动的是,西藏地处西南,偏僻路远,原以为学校方面应该不会来访了。谁知不久前学校老师还是攀山涉水前来慰问,令宁坤健等志愿者感动不已,“说真的,见到我们学校老师的时候真的很感动,老师们对我们志愿者也真的很关心”。

“我慢慢成熟了很多”

在平日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宁坤健受益匪浅。他从事的林芝地区察隅县林业局,是当地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单位中,他需要负责单位的信息编写和上报工作。作为不以文字功底见长的理科生,刚开始工作时对此十分头疼,但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的文字功底得到了提高。宁坤健在日常工作中与单位的公益性岗位还有护林员接触比较多。尽管只是从事文书工作,宁坤健还是从援藏的工作中真切感受到了许多在校没学习过的东西。他颇有感触地说道:“这样的工作虽然未必尽如人意,但我对单位的工作内容却有了很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这一年让我基本完成了从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变,所经历的人或事都让我慢慢成熟了很多!”

说到一年来的收获,宁坤健他感叹道:“这一年来我觉得,从学生走到社会,很多事情并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如意。平时做事要更加主动,懂得灵活变通,多替别人着想,还有在外面省点花钱,懂得休息照顾身体,多与家人联系不要让家里担心!工作上收获则是处事更加稳重,懂得为大局着想,说话也更加慎重。以前我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事都是凭感觉,现在更多的是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想,多听别人的意见,多学别人的优点,多反思自己。”此外,他感叹,藏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以及志愿者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都是值得他一生珍藏的瑰宝。

同时,他说到,当好志愿者并不容易。一个好的志愿者为人要端正,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立场,抵住不良诱惑。心存善良,乐于助人。志愿者既是责任,也是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另外,宁坤健希望下一年能继续成为援藏志愿者,因为他想到西藏其他地方去看看,去领会一下不同地方的习俗,并希望这次能够比上一年做的更好,为藏族同胞多做点事。

最后,他告诉下一年想来援藏的同学:“如果你真的决定要来西藏那就不要犹豫,西藏真的很美,西藏人民也很友好!无论怎么样,在西藏一年都会成为你这一辈子最美好的回忆!”

(供稿:学生记者:赵毅鹏 梁焯贤 助理编辑:陈宏花)

注:本文刊登于2015年10月16日第314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