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裴定一:人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映象60年”特别报道(3)

作者:时间:2009-08-05点击数:

照片上,他迎着秋日的阳光,穿着笔挺的西服,神态自若,身后是美丽的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照片的主人就是中国密码学会理事长、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裴定一。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生之一,他为我们讲述了当年那段难忘的经历。

为赴美下苦功学外语

1978年中美建交前夕,美国向中方发来派遣留学生的邀请函,教育部决定在同年12月向美国派出首批访问学者,并在全国各地开始了选拔工作。据裴教授回忆,当时他刚好37岁,那时候的选拔标准是,业务和身体素质都要好,特别要求外语好。而当时他外语水平不算高,为此他下了不少苦功。

通过层层选拔和集训的50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部派遣的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从北京出发,途经巴黎,纽约,于次日到达华盛顿特区中国大使馆。由于出国前已没有时间进行外语培训,到达华盛顿后,他们分别到Georgetown和American两所大学接受三个月的英语培训。裴定一被分配到Georgetown大学,参加专为留学生开设的短期培训班,班上的学员中除了中国学者之外,还有来自非洲和南美的留学生。“到美国后,最迫切的是要提高口语能力,扩大所掌握的常用词汇量,对于我来说,这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啊。” 裴教授笑着说。

改革开放初期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的裴定一 (由受访者供图)

在普林斯顿心怀赤诚爱国心

到美国后,留学生们需要自己联系学校,且要有专家的推荐信。当时裴定一的研究生导师华罗庚教授也在美国教学,在华老的帮助下,最后他进入了当时有着“常青藤”美誉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

在普林斯顿大学,裴定一作为访问学者,上课自主性比较大,都是自愿原则,主要任务是搞研究。他在1968年研究生毕业后被调到大庆油田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到1977年才调回中国科学院,前后已有8年没有接触到业务方面的事情。在普林斯顿大学,重新回到数学研究轨道上的他十分珍惜求学的机会,学习异常勤奋,连周末也坚持搞研究。

初到美国的裴定一吃不惯西餐,但他坦言,当时美国的生活条件确实是比较好,住房各方面都很不错。当时,教育部每月定额配给每个人400美元的生活费用,美国政府也没有给予一些必要支持,裴定一说,“美方没有主动给我们什么支持,但是我们也没想过要跟他申请,当时我们的心态就是绝对不能拿美国人的钱,不能拿美国人的赞助,就是抱着一种‘为祖国服务,一定要回来’的信念,没有想过留下来的事情。”两年之后,学有所成的裴定一和其他48名赴美成员怀着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回国了。

谈起当年选择回国,裴教授仍然难掩激动之情 陈锦荣摄

难忘亲历邓小平访美瞬间

在留美期间,有一件事情令裴定一印象深刻。在中美宣布正式建交后,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初访问美国。他们有幸参加了卡特总统在白宫玫瑰花园为邓小平访美举行的欢迎仪式,卡特总统举行的欢迎酒会及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大使馆举行的答谢酒会。在大使馆举行的酒会上,这批访问学者与邓小平同志分批照相留念。“但是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冲洗照片时出了差错,我们都没有能拿到照片。”裴教授一脸遗憾地说。

“见到邓小平同志,我们都非常激动。没有他做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我们都不会到美国去留学。” 裴定一感慨地说。当年邓小平同志的一次讲话,让裴定一踏上了留学之路,使他的学术生涯乃至他的人生发生了最重要的转折。

回首往事,已过甲子之年的裴定一深情地表示,改革开放的春风,扭转了一代人的命运,同时也奏响了一个国家的青春之歌。时隔30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一股春天的力量,在共和国六十华诞到来之际,它将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思远 编辑:朱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