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俊:我校10级地理科学学院学生,2014年毕业后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八一镇地震局,从事为期一年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仅有十字的辞职信,让多少年轻的心灵翻腾起波浪。年轻的我们有着一颗颗躁动的心,怀揣着对生命的热爱,却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左顾右盼。选择安定还是追求自由?临近毕业,每一个大学生都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我校10级地理科学学院的蔡文俊也不例外。但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就业或者考研,而是放弃眼前优越的条件,成为援藏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一员。
当记者拨通蔡文俊的电话时,电话那头响起带有一点点羞涩的大男孩声音,沙沙的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在藏区服务一年的经验使得蔡文俊经历了社会的打磨,但电话那头隐约传来带着紧张的颤抖声时,让人觉得他仿佛还是那个单纯的大学生。
蔡文俊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会踏上前往西藏的旅途,还得归功于毕业前看的一本杂志——《中国国家地理》。通过阅读这本杂志,蔡文俊第一次领略到318国道西藏段那宛如仙境的自然风光,也是在那时,他的心中燃起了对神秘西藏的无限向往。临近毕业之时,蔡文俊了解到援藏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项目。在进藏愿望的强烈推动下,他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他说,自己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事先有在官网和贴吧上对西藏生活进行了解,包括当地人民的宗教习俗、应对高原反应的医学措施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并没有被西藏的艰苦条件所吓退,比起西藏的艰苦生活,他更害怕都市里一成不变的生活,更害怕荒度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蔡文俊第一次进藏时卧铺不足,他只好选择硬座,在火车上整整坐了56个小时才到拉萨。经过唐古拉山口时,海拔达到五千米以上,因为缺氧,蔡文俊还感到有些头晕。在拉萨培训一星期后,蔡文俊又搭了一天大巴,才到达最终志愿服务地点——林芝八一镇。漫长的汽车旅途让人疲倦,幸运的是这趟大巴走的正是当初让蔡文俊从杂志上一眼看到就为之着迷的318国道。虽然当时并不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但是高原草甸的辽阔风光就足以让他痴迷。
成林江措在《朝圣西藏》中唱道,“是什么这么牵着我的心,是什么萦绕我的魂,是那佛光笼罩的金色圣地,是那佛光指西传来的神韵,引领我这颗朝圣的心。”西藏的宗教文化和神秘的藏族传统深深吸引着蔡文俊,“我最喜欢布达拉宫,尤其是看到宫外转着转经筒的藏民虔诚的样子,我特别感动,那种坚持,让我动容”。他激动的声音随着电话线从遥远的西藏传递过来。“藏族人民对自己的信仰很虔诚,那些朝圣者为了见自己的神,不远万里一路磕着头而来,那些画面真的很震撼。”
蔡文俊从事的并非是与他专业十分契合的工作,他坦言:“我虽然来自地理科学学院,也在地震局工作,但平常做的主要是关于防震减灾的宣传,所以说实话,这个经历不能促进我的专业学习。”艰苦的工作并没有让他产生一丝的怨言。“在与当地人民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藏族人民很淳朴,有些事情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因此,就算是不能学到更多地理知识,我还是见识了很多人,经历很多事情,这也是一种收获。”他补充道,“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县城的居住条件与过去相比改善了不少。但藏民在学习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错,但很缺老师。”他还提到单位里有个藏族女孩,在学习英语时,由于语言思维之间的差异,她得先将英语译成汉语,再将汉语译成藏语,才能明白。
深入西藏了解了当地对于人才的需求后,蔡文俊一直呼吁更多青年人加入援藏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很多人会因为担心高原反应而不敢进藏,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可怕。我进藏有一年了,没见过有谁出现特别严重的情况。这边的治安也很稳定,而且政府有专门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所以想当志愿者的青年们,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放心地来吧。”
当问及他关于家里的事情时,这个不善言辞的大男生突然变得温柔起来。暖暖的声线通过电波,似乎是夹杂着从远方而来的思念。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蔡文俊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才缓缓答道:“有时候会吧,但我想他们的时候会打电话。”语气沉重而无奈,万般思念在心头。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为了西藏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他只好将思念深埋心中。
鱼有海阔,鸟有天高,行者无疆。世界虽大,却有多少人能像援藏志愿者一样,勇敢地走出狭隘的生活空间,去书写挣脱常规的人生轨迹?有多少人能将火热青春献给一片寒冷而陌生的土地?有多少人能在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碌碌无为而羞耻?时过境迁,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志愿者都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这片辽阔的高原上。他们的名字可能会被遗忘,但是他们的精神会被继承,传承在高原大地之上飘扬的五彩经幡中,传承在西藏不断发展建设的每一个脚步中,传承在志愿者前赴后继的援藏途中。
(供稿:学生记者 张书艳 程心雨 助理编辑:陈宏花)
注:本文刊登于2015年11月30日第317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