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强:原广州师范学院89届毕业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2004年,王英强和其他专家共同完成的作品--《一种新的自花授粉机制--花粉滑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Nature》发表。这是广东省科学界首次有自然学科论文入选这一国际最高等级学术刊物,获得世界认同。
后退比前进还辛苦
《一种新的自花授粉机制--花粉滑动》向全世界诠释了一种有趣的,过去亿万年未被人类发现的植物自花授粉现象。论文举世瞩目,因为新型的自花授粉机制对植物科学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研究植物是一项艰苦的科研。为了做该项研究,王英强不断地去各地考察。有一次,王教授在粤北山区进行观测时,不小心滑倒,他突然觉得手上刺痛,一看,是被树藤的刺扎伤了,掌心都是密密麻麻的利刺,连卫生站的护士都不敢帮他拔。回到家,他的夫人和女儿用了十天才为他拔干净手上的刺。类似的野外险情比比皆是,但他没有退缩。在怀集瑶族地区,为了观测黄花大苞姜,在瑶胞的带领下,他们向深山走去。在路途上,王英强中暑了,差点晕倒。可是带路的瑶胞说,回去要四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要差不多两个小时,回去的路比到达目的地的路更辛苦,即是还有六小时的路程没走完。“回去的路更辛苦”,王英强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科学研究这条路也一样的,退回去比前进还辛苦,所以出发了就只能一直往前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英强却谦虚地说,如果没有前一辈人做姜科的研究,就不会有他后期的成果。而文章能够上著名学术刊物,就像一个运动员在辛苦训练很久后得到的奖项,是对自己付出努力的一种肯定。
成功不是靠运气
1989年毕业后,王英强先在一个中学当了两年的老师。然而,他对植物学却仍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植物学的研究。1991年,他考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他考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当年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很难考,像王英强这种能各科都顺利通过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这一切,不是运气,而是他默默努力的结果。在这期间,他同时兼任仲恺农学院的老师。那时候他非常辛苦,每年有300到400个课时,很多课题是到野外进行的。有一次,他女儿突然发现他头发少了很多。去医院看,医生说他劳累过度,身体上出了问题。王英强就是这样在科研的路上一步步踏实探索前进。
兴趣开始于大学
王英强开始对植物研究感兴趣是他在广州师范学院读本科的时候。那段青葱岁月,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时候,他经常在桂花岗校区的后山上抓青蛙,实地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他说,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对植物的兴趣都是当时在师院培养的,而把他引进门的就是当时的班主任王正询老师。王正询老师现在还经常让他回学校交流经验。
大学时一些老师的风范至今仍然影响着王英强。现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也会不自觉地用到以前老师的好方法,比如把自由讨论的气氛带到了现在的课堂中。他说:“我不喜欢把自己当成工具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根据目标查资料,锻炼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作为师兄,他也希望广州大学的师弟师妹们不要把自己当成工具,最好每个人从大学校园走出去之后都可以独当一面。
(供稿:学生记者 郑芸 编辑:林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