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师者】最受学生欢迎教师陈咸瑜:“抓住思想本身,抓住话题本身。”

作者:陈冬霞 张颖洵 钟颖娴 莫海珊时间:2019-10-10点击数:

他曾九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称号。幽默的讲授风格是他吸引学生的一大特质;深邃的思想特质则是他课堂的另一个底色;坚持自我的思考、有情感地教学。他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咸瑜老师。今后,他仍将持续绽放思考的光芒

 

“老师在课堂上就像这个课室的中心幽灵,他自言自语是有价值的,背对学生面对黑板不说话是有价值的,故意留白不说话也是有价值的,带着学生进入沉思,忽而张狂忽而痛苦,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就像一个野人,他的‘野’不是虚假的伪装,而是真实的表达。”这番话出自陈咸瑜之口,他也正是自己口中的“中心幽灵”,与学生们一起沉浸课堂,感受课堂的魅力。

将自我情感注入课堂本身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陈咸瑜讲授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这类型的思政课。迫于现实的压力,加之思政课本身的特质,使其充满活力变得极其艰难。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类课堂也能变得“很有趣”,每一次座无虚席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聚焦的是如何让死去的马克思重新活过来,促使当代学生走进马克思。” 让“死去的幽灵重新活过来”,让马克思走进学生心里去,这个想法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并不易。在课程中,陈咸瑜引导学生领悟马克思的思想价值,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及其与时代的关联性,乃至和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关联性。

“抓住思想本身,抓住话题本身。”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陈咸瑜长久以来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简单化、外在化的方式不该是用在大学教育的主要手段。他强调,“上课要有情怀,否则这门课程就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此观念在陈咸瑜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也促使他的课堂变得愈发有趣。

 

课堂上这种观念的注入基于深入到思想内部的理论化道路,同时也离不开回归到生活中的生活化道路的帮助。他特别指出,故事化是生活化的一个小的方面,并不是上课的目的。陈咸瑜偏爱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各种人生的难题和困惑与哲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个体人生经历作为“中介”,搭建了生活和思想的桥梁。同时他对经历的反思与体会,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思想并不是呆滞的,而是跳跃着的”。

用课堂的内涵和质感吸引学生是陈咸瑜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站在讲台上的他非但不会照本宣科,还擅长将自我情感注入课堂教学当中。他时而叹气,时而转身面向黑板,或于动情处,语调突然提高,“老师站在讲台上讲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我生命和经历的一种再现,而这种再现不是简单局限于个人的。”于他而言,自我情感的注入对他来说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自由

陈咸瑜连续多次获评“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称号,就连他自己也对此产生疑惑。“我为什么受欢迎?”他曾在心中这样问过自己。思考过后,陈咸瑜得出了结论:“成为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模式与学生相处,并且长期地保持下去。”

在他看来,课堂内的自由模式是他与学生最恰当的相处方式,这种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并且不把学生当作是一个被灌输和教导的对象。“我的考勤规则是自由签到,用心请假”,这并不代表放任自由,它表示着师生之间的信任。与此同时,他始终相信,课堂的内涵才是吸引学生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每一节课的学生都很多,但陈咸瑜还是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保持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关注。“老师给学生真诚,学生必然回报以真诚。真诚是通往真诚的唯一道路。”当有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玩手机或是睡觉,他同样会表示尊重与理解,但不会置之不理,更不会严厉地批评他们,而会选择用幽默的方式来提醒那些同学。事后总有学生发邮件给他,以表示自己认识到了在课堂上犯的错误。

如果说在课堂上陈咸瑜是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那么在课后,他就是学生值得交心的好朋友。“我每星期几乎花一天左右的时间专门来回答学生的邮件。” 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陈咸瑜都会提供自己的邮箱,学生如果有问题可以发邮件给他。陈咸瑜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不同学生的邮件,与学生进行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我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知心大哥了。”他笑着调侃自己。除此之外,陈咸瑜还经常抽出自己的课余时间为学生免费辅导考研,也因此而感到满足。

教学生涯中,最难得的收获是深厚的师生情谊,令他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音乐舞蹈学院的男生,“他特别喜欢辩论、思考和读书,在学音乐的同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门各类的知识求知若渴。”陈咸瑜在一门公共课上认识这名男生后,就无比惊讶于他对学习的一种渴望。在交谈时过后也给了那名男生许多学习上的建议。那名男生大学四年内在大学城周边听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课程,但听完课后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留下来与授课老师进行深层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生。”陈咸瑜掩不住赞赏的情绪,给予了该名学生充分的肯定。

思考,要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

怎么读书?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陈咸瑜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读书要结合生活读,结合问题读,还要结合体会读,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他不但要求学生边读边写,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如此。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微博”在课堂上展示,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

正如陈咸瑜所推崇的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遗忘存在,必然遭遇虚无”。思考就是一个人存在的最好证明,他会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这种书写不是刻意为之,也许在深夜酩酊的某一个瞬间,或者在喧闹中安静的某一片段。因此,他总是在床头放白纸和铅笔,便于在睡觉前将自己脑中碎片化的想法记录下来。第二天整理这些碎片化的精华时,思维便被重新激活,而这样不断的积累也促使自己的读书体会越来越丰富。

“阅读是一个输入与输出并重的过程,它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要在其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阅读在陈咸瑜眼中是独特的,而边读边写是他在阅读中一直坚持着的一件事情。在他看来,只读不写表明书中的内容还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读书体会不论对错与否都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如果没有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哲学思考的乐趣也就不存在了。”谈到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时,陈咸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的心中,哲学思考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抽象思维,而是与现实相沟通的一门学科。曾有学生向他反映,听他的课有一种痛苦感。“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后来陈咸瑜发现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他的课唤起了痛苦感,而不是给予了痛苦。“老师从来无力制造痛苦,他们最多让你发现潜藏于生命之中的痛苦。事情的真相是,生活提供痛苦,痛苦要求改变,改变需要决心,决心向往思想,思想打开视野。”对于课程中的痛苦感,他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我们刚刚告别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但很快又踏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大有作为,它所探讨的问题在如今仍然具有意义。就像陈咸瑜一样,将生活与哲学紧紧联系,在生活中发现哲学、品味哲学,将自己的思考带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