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师者】郭柏灵院士:砥志研思 勤为业基

作者:时间:2018-09-25点击数:

郭柏灵,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包括某些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定性理论和数值方法、孤立子理论、无穷维动力系统、随机无穷维动力系统、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等,涉及的模型有Landau-Lifshitz方程、Benjamin-Ono方程、Ginzburg-Landau方程、量子流体力学方程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光华科技二等奖、何梁何利奖。

 

 

初见郭柏灵院士时是在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耄耋之年的他步伐依然健硕,被一群学生围着答疑解惑。在数学学院会议室,他与我们进行了简短的会话。

今年九月,郭柏灵院士与新生们面对面交流,开启学术之旅,为新生们主讲“大学第一课”。讲述“两弹一星”故事,诠释“两弹一星”精神,助力新生立好专业支架,坚定理想信念和成才追求。

 

数学之道:勤为基本

记者:郭院士您好,您差不多一辈子都在研究数学,您是怎么看待这一学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呢?

郭柏灵院士:最近以来数学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过去偏向基础数学,现在数学应用在了很多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医学、生物学……可以说没有一个部门不学数学。而且计算机的发展能够促进数学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数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了。

记者: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学好数学?能不能跟我们分享您的经验?

郭柏灵院士:首先,兴趣是学好数学最大的驱动力。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就不会主动发现数学之美,就不会去创新解决数学难题。所以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认为勤奋是最基本的。因为只有非常勤奋,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以及了解国内外的情况,才能开阔视野,才会有机会提出新的观点。一般说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你非常熟悉了之后,灵感才能够产生。

再者,要执着,特别是对于基础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上有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过去我曾一个问题思考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放下,最后跟一些俄罗斯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交流,得到了一些启发。所以说,如果你没有执着的意念,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的。

另外,要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尽管是书本上的知识,你也要问个为什么,你要在读书时,去发现里面的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现象,这样才能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如果看着书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那你这个书就白念了。一些灵感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在你非常长久的思考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来。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数学研究过程中会创造性地应用一些新方法、新模型、新探索,可以讲一下您是如何理解“创新”的吗?

郭柏灵院士:创新不是简单的东西,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主动的探索,真正的创新是艰苦的过程。比如我们核武器进步迅速的原因,就是在研发过程中靠我们自己,每一个部分都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在航空、航海以及芯片、发动机、汽车制造等方面,我们因过于依赖引进而走了弯路,导致这些方面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

记者:您在多次讲座中都提及过“做研究要勇于跟别人争论和讨论,必须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请问是什么让您得出这个观点?

郭柏灵院士:这个观点不单是我一个人提出来的,杨振宁先生也提出过。在探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要勇于跟别人争论和讨论。

有很多事物都是存在矛盾的两方面的,有时候大家会普遍注重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掉另一方面。但是只有发现了矛盾中的对立统一,才能够找到一些新的东西。数字计算就是很好的例子,过去有一段时间,有人在做数字计算中追求高精度,在国外还有人发表过很多关于高精度的文章,但是后来发现他错了,因为高精度连一些普通的物理规律都不满足。所以科学应该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抓住主要矛盾。

 

 

为人之道:搞好研究

记者:您在学习的时候是否有遇到过对您影响比较深的老师?

郭柏灵院士:从我个人成长方面来说,有几位老师对我的激励是比较大的。在复旦大学,我碰到了我的第一个老师谷超豪院士,他同时也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的思想在一些方面对我的影响十分深刻 。后来到了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机研究所,又碰到了周光召院士等大师,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这几位老师曾经给了我许多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记者:在您看来,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郭柏灵院士:我认为,教学要教的好就一定要从事研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教师对问题理解不透,他就不能把最精彩的东西教给学生。像我的几名老师,我觉得他们教学水平就很好,例如谷超豪老师和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杨武之老师,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就很深刻。所以真正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本身一定要不断地接受培训。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水平,如果教师水平不行的话,带出来的学生也是不行的。

记者:在生活中,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些性格对您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郭柏灵院士:我自己从事的学科比较广,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跟物理学家交流比较多,能够搞好团队间的合作。九院是一个典型的学科交叉中心,为了造出原子弹氢弹,里面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都需要互相交流学习,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攻关任务。

 

高水平大学建设之道:师生并行

记者:您如何理解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郭柏灵院士:广州大学合并至今不过十余年,能够得到博士点,这是很不容易的。记得当时我们打败了深圳大学、汕头大学,把博士点争取了下来。这几年,广州大学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我们的前景一片大好。这些年,我们还引进了很多优秀人才。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我理解的高水平,就是要发挥长处,要跟广州地区其他一些高等院校比起来,在某一些学科上达到一流水平。

记者:学校专门成立了应用数学研究中心,您觉得这个中心对于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有什么帮助吗?

郭柏灵院士:我觉得这个中心是很好的,它将数学跟涉及生物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提出质疑的数据模型,还请来了国际突出专家学者,并且吸引到了基金委的大力支持,所以说,我们广州大学在这一块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可以说在广州市内处于领先地位。

记者:您对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有什么建议吗?

郭柏灵院士:从学校层面来看,我希望学校能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生源,采取特殊政策来吸引高素质的学生;同时要大力引进人才,提高师资水平;要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

对于学生,我认为要打好专业基础,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不要学那一点就懂那一点,这样到社会去就不行了。

 

(学生记者 杨丽莺 刘婧妤 黄雅静 易华健)

注:本文刊登于2018919日第382-383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