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建造在地震中不倒的房屋--周福霖院士专访(3)

作者:时间:2004-01-08点击数:

我校周福霖教授自踏上唐山大地震灾区起,20多年来致力于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构筑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房屋隔震技术作出巨大贡献,近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扎根广州:构筑适合国情的“多层房屋隔震技术”

1986年,已任机械部第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的周福霖,再次面临新的选择。当时,广州、汕头和深圳等几个城市都开办大学,广招人才。他们不约而同地向远在北方的老乡周福霖发出了邀请。

周福霖最终选择了广州。他笑称,自己是被广州市的盛情所打动。“当时,广州市建委正在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时任建委主任司徒戎生亲自给我写了封信,邀请我来广州工作。”其实,以周福霖的经历及工作经验,他当时回到广州时还有很多的单位可供选择,当市人事部门询问他的想法时,他还是选择到高校做学问。

于是,周福霖进入了名不见经传的广州城市建设学院(即后来的华南建设学院西院),这是一个刚刚从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而成的规模很小的高校。但是,他并没嫌弃这所小学校,毅然选择在此扎根。对于当初的选择,他说:“单位小其实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要能干事业。我主要是想做学问,将这些年来的研究好好总结,小单位可能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做自己的研究。”

随后的日子里,周福霖一头扎进教学和研究之中。尽管当时学院刚筹建不久,师资紧缺,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周福霖始终没有放松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希望能借助广东地区的经济建设优势,探索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

1989年,周福霖获得了一项重要任务――主持承担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隔震科研项目。经过近4年的试验研究和奔走协调,于1993年在汕头市主持设计建成我国首栋采用夹层橡胶垫的多层隔震住宅(8层),它也是当年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隔震住宅楼。1994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在汕头召开了有18个国家、120名专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对该项目进行现场示范介绍。联合国的代表对此项目给予很高的评价:“汕头多层隔震房屋是把隔震技术用于量大面广的住宅房屋的最成功范例,它是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该项目后来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一次7.3级的地震。地震也波及汕头地区,在同地段的传统结构房屋发生剧烈晃动的情况下,该隔震房屋里面的人却毫无震感,这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这一项目的成功也促成了一个研究中心的加快建成。1994年底,在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兼华南建设学院院长戴治国的直接支持下,周福霖主持在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建立华南地区唯一的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MTS公司生产的6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

依托研究中心的科研队伍和振动台的先进设备,周福霖加速推进隔震、减震技术的试验和应用研究,到目前为止,其技术成果在国内的广东、北京、云南、陕西、山西、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得以大力推广应用,主持完成了300多个项目的隔震设计任务,为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房屋隔震技术”理论和应用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周福霖的带领下,近10年来,抗震中心在华南地区异军突起,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除上述汕头项目外,还主编我国第一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主持在广州大学广园校区女生宿舍楼建成广州市第一栋隔震房屋;协助主持在南疆铁路建成了第一座隔震铁路桥(新疆布谷孜大桥);主持目前世界面积最大且是首个位于地铁上盖的隔震楼群――北京通惠家园小区的建筑隔震试验和设计,增加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净增产值约达4亿元。今年8月,该中心经过严格评审,成为“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广州大学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

上图:周福霖院士在抗震中心试验大厅

(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