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再过两个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轮回,用文字承载记忆,让照片呈现往事。从今天起,本网推出“映像60年”特别策划系列报道,通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聆听身边人的如歌往事,追忆共和国的峥嵘岁月。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小伙子一身军装,戴着军帽,英姿飒爽。老照片的主人公就是我校人文学院院长刘晓明教授,一个有着军人气质的文人、学者。
投笔从戎时的刘晓明
两度下乡插队
1968年,还在读初中的刘晓明跟随父母到了农村落户,这是他第一次到农村接受锻炼。据他回忆,刚刚下到农村的时候,由于年幼体力不济,和村里的其他小伙子比起来总是处处落后。那时候,农村中学办了农场,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参加“双抢”的忙碌场面让他记忆犹新。每年“双抢”期间,总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时值炎炎夏日也要在地里把稻子收割完,再打出稻子,装上包里往生产队运,有时候还要跟着大人去修水库。“很辛苦,每天都要跑几十里路,累得要命,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滚得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刘院长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1973年,已经高中毕业的刘晓明第二次下乡。从一名少年成长为一名青年,他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按质按量高标准完成劳动指标。在农村生产队劳动满分为10分的情况下,他竟然拿到了9.5分的高分,这让他很引以为豪。当记者问他两次下乡不同的感受时,刘院长坦言,看问题要学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要以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人的能力。经过两次落户农村,他用自己的行动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刘教授难掩激动之情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6年初,插队返乡的刘晓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穿上绿军装,成了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入伍三年后,跟随部队到了广西参加越南反击战。据他回忆,当时奔赴前线的时候,全军战士每人只带了一件雨衣,其他的物品都存放在国内,还有一封遗书。那件雨衣伴随着他和战友们血雨腥风,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周旋了一个月。当时作战环境十分不利,敌人在暗处,我军在明处,加上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无法发动大型的进攻,处处被动。他所在部队分为云南和广西两条战线,攻打高平时,不少战友都负伤牺牲了,他也在冲锋的时候被弹片击中了脚部,不幸负伤。
“我们打第一战的时候都很紧张,随时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倒下是迟早的事情。后来想了一下,不就是人命一条吗,我们义无反顾,豁出去了!”刘院长激动地说道。在全军的同仇敌忾之下,部队和敌人打了5次大战役,都取得了很大的战果。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了集体一等功,当时的《解放军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大篇幅报道了部队的战斗事迹。
弃戎从文华丽转身
1980年,刚刚退伍的刘晓明参加了高考,仅复习了一个月参加高考就考上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历史系,自小爱好文学的他坚持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戏剧研究颇有造诣,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如今,29年过去了,从一个参加过越南反击战的战士到今天一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刘晓明弃戎从文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华丽的转身,在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历程中开创了自己人生另一片崭新的天地。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杨潇锋 杨思远 摄影:陈锦荣 编辑:朱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