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广大故事 名师风采 正文

【名师风采】祝晨光:与乐作伴,如晨如光

作者:时间:2018-03-20点击数:

祝晨光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任广州大学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主持《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法研究获得广州大学教研立项,著有《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15年、2016年被评为“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音乐是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崇尚音乐,也就在崇尚美。就我个人而言,学习、研究音乐已经很久了,音乐已然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我希望音乐能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里,陪伴他们共同成长。”——祝晨光

缘于天赋,努力不休

“小时候我没有刻意去学音乐,但听了歌就能复唱出来”,在祝晨光的记忆中,童年的音乐启蒙来自婶婶从国外带回来的邓丽君磁带。幼儿园的她表现出如此天赋,让亲戚们都连连称奇。长大后,她跟随姐姐进入音乐学校学习。“原本我家人不太同意,因为姐姐已经进去了,想我留在他们身边。但因为我喜欢,最后还是去了。”谁料,此后六年都在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高中毕业后因成绩优异,保送大学;本科毕业后考研顺利,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留校成为老师后,角色的转变让祝晨光常常自发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她特别“怕”学生在课堂上打哈欠,只要学生一打哈欠,她就提醒自己,学生们不感兴趣了。“可能是内容枯燥,也可能是他们身体疲惫”,这时她就会对课程环节作出相应调整,用实践性强的环节取代原本的理论教授,“有时会让大家站起来,跟着节奏打打拍子”。祝晨光的学生们都知道她上课不喜欢做课件,“我觉得艺术人的状态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非常热情。哪怕要表现极为细腻的感情,也是通过非常灵活的形式”。正因如此,哪怕是相同的知识,她在每个班的教授方法都不一样,而且会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加入即兴内容从而刺激课堂,刺激教学。

教学相长,师生的状态互相影响,“当学生活跃时,我状态就会更好;如果学生没有反应,我就会想办法调动他们”,为了能与学生们有更多共同语言,祝晨光还去研究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可以拉近距离,和学生们一提就有共鸣”。她在看《我是歌手》《中国新歌声》等音乐节目时,会思考专业问题。比如通过思考编曲新颖的地方,从中看出流行音乐的“流行”趋势是什么,待到上课时一并作为素材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理解、接受得也快。她希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们把视唱当成一种习惯,轻松地投入到练习中。

有人对艺术生抱有偏见,认为他们顽劣、懒散。可祝晨光从不这么想。她的教学张弛有度,对学生的要求高,课上一遍唱不好,再来,直至达到要求。“有人说我是完美主义者,这可能是我这么做的原因吧”,当学生们进入到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能自然投入到练习状态。祝晨光从不当面批评学生,她认为通过真诚的交谈给他们合理建议才是对待大学生的方式,“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刚入学时经常在课堂上唱不下去。我告诉她,你回去就练这个。经过一段时间,考试时觉得她进步特别大,这说明她掌握了”。她认为学艺术的人身上都有灵性,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灵感。“学音乐的学生不会变坏。以前我有个学生特别调皮,可他课余唱作特别好。他做的编排极具创新性。我就喜欢这样的学生,好好引导他们,该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习,课下就可以去放松”。

祝晨光从不因老师的身份就把自己当作权威。遇到不懂的知识她不仅会用各种方式查询资料,咨询同行、以前的老师,还会问学生们。“现在,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有些方面他们是我的老师。”因为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她必须及时听到学生们的作业再反馈意见。在几年前她就开始尝试用邮箱收发学生们的作业,“看学生唱得怎么样,唱得不错就过;有问题的,哪个地方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她会一一给学生回邮件。唱得不好文件打回去,学生重新唱”,与课上一样,祝晨光的严厉认真程度丝毫不减。随着课程深入,一条音频的长度从半分钟变成四、五分钟,仅是听完每个学生的录音就花费大量时间。但她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进步很快,“就一直坚持到现在,形式也与时俱进,改成用微信了”。

腹有音韵气自华

对音乐的执着和热忱使音乐成了祝晨光最亲密的朋友,西安秦派音乐、福建南音、云南民歌……她如数家珍。在祝晨光来到广州后,对岭南音乐做了许多研究:比如研究岭南音乐的民俗文化、探究适合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形式……“广东音乐是民乐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乐派,它非常有特点,有根基,身在广东不去研究广东的传统音乐,很说不过去”。研究岭南音乐不仅出于热爱,她觉得作为音乐教师,不能因所教授的科目束缚自己学习的范围,“不能说我教乐理、视唱练耳,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学”。看电视的时候,她看到黄梅戏会跟着唱两句,看到京剧她也会学着演几段……她不断发现自己还有许多要学习,她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实着自己。

如今,祝晨光正在国外进修。“曼彻斯特大学(以下简称曼大)里没有围栏,但从喧闹的街头走进校园,立刻就会感受到安静的学习氛围”。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曼大,激发了祝晨光对流行音乐的研究灵感。她时刻关注着英国的音乐教育状况,并做好调查与记录,加强与教授的联系沟通,深入了解研究内容。她还从当地学校网站上了解英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相关设置,以及找到一些与现在国内当红的“英皇考级” 起源的相关信息,用作日后研究。“在访学中会不断有灵感出现,还积累了许多新素材,以后上课材料就更丰富了”。

除此之外,祝晨光对古典文化也有浓厚兴趣。她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她每次读诗词的时候,脑海里都浮现出诗词的意境:唐诗大气,宋词柔软,“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非常多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在大量学习、研究音乐的过程中,她对古典音乐也颇多思考:“古典音乐具有逻辑性,例如贝多芬,海顿的作品”,她在分析音乐的过程中汲取到古典音乐的“正能量”。基于音乐对成长的积极影响,她呼吁无论是否学习音乐专业,大学生都要多学习音乐:“没有音乐基础的同学,可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多接触经典音乐作品以培养综合音乐素质。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

授人以渔,暖如晨,亮如光

祝晨光视唱练耳课的结课形式别出心裁。在本科、研究生期间开过数次个人音乐会的她,现在也是学生视唱练耳结课音乐会的组织者。这个决定出于多重考虑:“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学到的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学生们会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平时在课堂上进行音乐会排练时,学生可以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只有到上台表演后,才能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上十年功’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会中除了个人之外,整台音乐会的流程、各个环节与音乐会的整体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这些都是要实践才能明白的。”

周于暄是音乐舞蹈学院14级的学生,回忆大二时祝晨光给他们办的结课音乐会,她有点激动地说:“那是我第一次尝试视唱练耳音乐会,感觉新奇又特别。”在这场特殊的音乐会上,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没有歌词,没有伴奏,唯有学生们唱出的段段旋律回荡在音乐功能厅的上空。单声部、双声部、组合视唱,在这个老师为他们搭起的小小舞台上,风华正茂的学生们向大家展示自己。从自己站在台上,到如今看着一届届学生从开始的懵懂青涩,变成舞台的主角,祝晨光内心充满感动:“刚开始进来时,许多学生没有自信。通过后来的学习,除了解决基本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显著进步,学生们真的长大了。”

“亲切”“温暖”“平易近人”……是学生们对祝晨光的普遍印象。现在大家已经不知道“光妈”这个称呼的起源了。她笑说,原本大家都是叫她“光姐”,现在年纪大了,成“光妈”了。周于暄说,生活中的祝晨光没有架子,“祝老师心态很年轻。老师会关注我们朋友圈发的内容,我们平时讨论一些新话题老师也能和我们聊得上。她不仅是我们的良师,还是我们生活中的益友”。之前周于暄身体不适,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祝老师知道这件事后特别关心我,经常都会问起我的身体状况、恢复状况等,很家常,像妈妈一样”。祝晨光心思细腻,体贴、关怀学生,她常常能感受到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并在学生情绪低落时柔声开导。“可能正是因为老师的细腻和真诚,我们都特别愿意和老师吐露心声。不论是专业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烦恼,老师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尽心回答我们,我们在老师身上受益良多。”

学生在和祝晨光交流的过程中,都能自然而然地找到师生相处的平衡点: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也能真正以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为标准要求自己,这正是祝晨光最希望看到的。如今,祝晨光的许多毕业生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她的影子:不论是相似的教学形式、还是温暖体贴的待人态度……祝晨光真正如晨光般照射进了学生们心底最深处的地方,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方向,温暖了学生们的心。

(学生记者 彭程吴婉怡 郑东芝 黄江林)

注:本文刊登于2017年12月30日第367-368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