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校党员干部、广大师生积极收看收听大会的电视直播实况,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深圳等各经济特区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就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出了要求,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40年来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为各经济特区砥砺奋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校党委书记屈哨兵表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州大学要以经济特区40年历史性跨越的伟大实践为激励,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新发展理念,勇立潮头、开拓进取,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持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切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港澳台办主任梁碧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催人奋进,为我们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了强大动力。广州大学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充分建设、运用好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为促进粤港澳青年广泛交往、深度交融,增进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改革开放认同积极贡献力量。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涛表示,今天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特别激动。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践行新时代“拓荒牛”精神,发扬“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做好并贯彻落实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乘势而上,开启建设一流创新型大学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明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人民以信心,给人民以希望。其一是提出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进行改革,表达了改革的坚定决心。其二是彰显了对外开放的态度,提出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开阔的世界胸怀。其三是突出了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吴志峰表示:“今天上午全程收看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直播,感慨万千,我们为深圳沧桑巨变而震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40年前,孩提时代的我就听闻了‘深圳’这个名字,因为我当时就生活在珠三角这片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不过那时候的深圳只是偏居一隅的小渔村,而今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创新发展的大都市,成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代表着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风向标。这一切的成就来之不易,有所有建设者的辛勤汗水、有全国人民的支持、要全球发展的机遇,然而最核心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40年前,中国南海边春潮涌动,40年后的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圳再出发!中国再出发!让我们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大会结束后,师生们还沉浸在深圳巨变的震撼之中,也为祖国的发展感到自豪。通过观看此次大会,广大人在感慨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奋斗的方向——
我觉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深圳在国人心中是一个风向标,也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深圳的发展对整个国家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是一个时代的盛事,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这也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明决策的正确性,让我们享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给我们带来了福祉和发展。深圳也非常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决策,大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们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像这次抗击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我们对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勇气。有这样一个强大制度的保障和坚强有力的党和国家领导中心,中国人民是非常幸福的,也是非常自豪的。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曾丽红
虽然我并不是深圳人,但是这么多年来深圳的高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到今天充满魅力、创造力的城市,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想深圳也是祖国这些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从前我们是农村的孩子,生活挺辛苦的,现在各方面都有改善。比如最近的疫情,我们国家是控制得最好的,在很短的时间就研制出可以检验是否感染病毒的试剂,疫苗的研发也胜利在望。这些给了我很足的安全感,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管理学院教师 李敏才
长在深圳,学在广州。我见证了许多深圳奇迹,从小渔村到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深圳虽然发展飞快,但它并不是一座只有工作效率的工业城市,而是一座“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城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还是我内心的温暖之城。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它的快节奏催着每个在深圳的人快速成长,未来的深圳想要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创造更多亮眼的奇迹,还需通过不断地学习奋斗,还需挥洒更多的汗水,创新不止,深圳不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深圳上进势头正茂,祝愿深圳在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扶摇直上九万里!
——新闻与传播学院20级 朱敏
深圳的发展之快,我们有目共睹,来了就是深圳人,深深印在每个深圳人的心里。我见证了它的楼房越来越高,看见每个中国人庆祝的日子里,市民中心总是亮起的彩色灯光秀,这是科技,这是艺术,一个个片段由一排排高楼呈现。我感慨,努力的人在深圳耕耘,深圳也给予了他们城市的温暖。自豪作为深圳人的同时,也祝愿深圳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创新的力量能源源不断地注入。40年里,我的梦、深圳人的梦和中国梦紧紧相连,多少个创新创业的先进人物,敢闯敢拼的优秀年轻人,多少个日日夜夜,深圳的故事正在进行时,它是长在春天里的故事,是扎根改革开放前沿的故事。我相信它也将创造更大的奇迹。
——管理学院20级 吴蕾
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蜕变不仅留在了教科书上,更留在了每个在深圳生活、成长的人眼里和心中。如今我在广州上学,每隔1-2个月回家,几乎每回都能看到家附近又新建了很多新建筑,或是施工场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让我深切感受到深圳的速度、祖国发展的速度。愿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越来越好,也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19级 岑昊洋
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的40年虽短,深圳这片土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环境、交通还是教育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祝愿深圳可以越来越好。
——经济与统计学院20级 杨柏森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是深圳“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造就了今日的深圳。翻看老照片,我震撼于深圳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万分敬佩深圳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敢闯敢做。广大学子也应该把自己的远大理想落实在行动上:学好本领和技术,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奋斗,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自觉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为大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今日我们为建设四十年深圳特区而惊叹,将来我们也会为自己参与建设的大湾区而热泪盈眶。
——人文学院19级 黄欣
今天看完大会,感触颇深。自深圳成为经济特区40年,它已从一个边缘地区蜕变成一个能代表祖国繁荣的大城市。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总是以人民为本,从而制定出真正有价值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会上指出,深圳的繁荣证明国家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当坚持下去,时刻牢记创新的发展需求,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使国家取得更大的进步。身为一名广大学生,我也想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有活力的人,尽快投入新一轮改革开放建设,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级 邹世杰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笔,40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了一个繁华大都市。在我眼里,深圳就是一座不断创造奇迹的城市。我庆幸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见证了深圳和祖国的伟大奇迹,了不起,我的国!祝愿深圳40岁生日快乐,祝福祖国继续繁荣昌盛。
——体育学院18级 蒙振强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80年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深圳等经济特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圳从一个落后的小镇一步步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离不开每一位参与建设的工作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圳的新发展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开创新的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创造更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抓住机遇,为建设繁荣的祖国而努力贡献,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如深圳般崛起的发展奇迹!
——化学化工学院20级 林文艳
(部分采写: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曾纷卉 陈梓齐 李彤彤 谭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