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第三届“典耀中华”阅读大会在我校举行

作者:时间:2025-04-18点击数:

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4月18日,第三届“典耀中华”阅读大会在我校举行。本届大会以“新知 新智 新质——共享新时代阅读之光”为主题,由粤港澳地区高校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出版界人士及公益代表等参与。

青年学子以声传情我校学生朗诵《七子之歌·读中国》节目中,大会拉开序幕。

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吴开俊主持。

大会开幕式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王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阅读的关怀,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典耀中华’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优秀经典,光耀泱泱中华。”王晖指出“典耀中华”读书行动是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三大主题之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品牌示范指导、深化数字赋能、聚焦重点宣传,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建华指出,在教育部指导下,广东省聚焦时代主题、创新活动形式、打造阅读品牌、促进交流共享,积极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接下来,广东省将继续坚持服务需求、分类推进、创新形式,进一步深入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主任督学蔡健安指出,广州市以经典阅读浸润城市,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广州市将积极推进“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以经典阅读为帆,在文化自信的粤港澳大湾区航程中破浪前行。

我校党委书记欧阳谦介绍了学校将经典阅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经验做法。他指出,我校将持续深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文化动能,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旨发言:经典传承与创新赋能

在主旨发言环节,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教授以“以经典阅读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为题,强调在实践中坚持经典阅读,借助“AI”等数字化、信息化智能手段,推动经典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活水源泉”。

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从“中华大阅读体系构建及智能化应用”角度切入,提出打造融合“文化传承—技术研发—智能应用”的阅读新模式,让经典阅读“可视、可感、可评”。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州大学)主任屈哨兵教授则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呼吁构建跨区域阅读协作网络,推动湾区文化资源共享。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姚喜双教授从技术赋能角度,探讨经典阅读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的突破方向。

四大议题对话:多维创新阅读新路径

大会特设四场主题对话,聚焦经典传承与创新实践。

“重构与新生——经典文本创造性转化”论坛中,主持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州大学)执行主任张爱凤以刘禹锡《秋词》引入讨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戴伟华从刘禹锡与广东的关联切入,分析其诗作中的哲思与地域文化联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主任朱崇科教授则聚焦现代经典,谈到当下年轻人阅读鲁迅作品时的新趋势,比如从杂文中找到与当代社会的共鸣点;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原副所长、红色经典推广人张齐安探讨红色经典,既阐述其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联和阅读意义,也分享了短视频平台上“红色剧本杀”等创新传播方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针对经典影视化改编指出,媒介技术虽能提升经典传播效果,但过度娱乐化可能影响经典原味的保留,这一观点引发了现场关于 “改编边界” 的热烈讨论。

在广东省“诵读中国”“诗教中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许莹冰主持的“声景与心印——经典阅读焕新文化记忆”环节中,不同院校教师带来多元经典激活实践。开场,北京四中语文学科正高级、特级教师于鸿雁分享北京四中以人文游学、文博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近经典的实例;毕业后公益、大山里的朗朗读书声项目创始人刘楠鑫讲述扎根乡村的公益实践,用创新方式为儿童点亮阅读之门;视角切换至乡村小学,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芸洲完小教师徐艺红指出推广阅读实现了师生双向成长——孩子拓宽视野,老师则体悟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最后,厦门一中高级教师、“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刘慧芳介绍的诵读大赛融合多学科与时代元素,让经典与现代表达碰撞新火花。环节尾声,嘉宾共识鲜明:经典的永恒生命力,在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让文化记忆在坚守与突破中持续焕发生机。

“科技与阅读——智能技术重构阅读新生态”议题下,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党支部书记苏凡博与四位行业专家就此给出了多维度的解答。首先从实践上,深圳大学“时光益读”项目负责人张颖分享了“时光益读”项目的双面性:乡村图书馆的推广效力与数字鸿沟挑战。腾讯教育企业行业总经理杨晖展示了技术应用的积极案例,重点介绍了微信读书AI功能如何提升特殊群体的阅读体验。基于理论视角,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冷静分析,警示AI阅读可能带来的认知发展风险。这一观点与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语言艺术课程负责人李慧分享的艺术治愈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在随后的圆桌讨论中,嘉宾们就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等议题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理想的阅读生态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更要坚守“以人为中心”的阅读本质。

“湾区与全球——跨文化阅读与经典海外传播”对话中,主持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圳大学)常务副主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育中心主任王婷及与会专家们一同探讨中国经典国际传播路径。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董健教授以上海戏剧学院相关实践提出阅读推广要回归人文关怀;香港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书局(香港)原总经理兼总编辑侯明结合37年的出版经验,总结出“国际化学术重构+创新表达激化”的传播路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马近远则着重强调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副主任张舸通过案例向观众展现了经典诵读在普通话教学和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作用。在问答环节,学生们就经典海外传播中的文化加工、红色经典传播等问题提问,嘉宾一一解答。嘉宾们一致表示,要创新传播方式,做好文化摆渡人,让世界感受经典背后的文化之美。


湾区特色凸显 多元主体共筑阅读共同体

本届大会以鲜明的粤港澳合作特色为亮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圳大学)联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澳门大学主办。同时,大会议题覆盖经典文本研究、智能技术应用、跨文化传播等多重维度,体现“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国际并重”的视野。参会主体亦呈现多元跨界特征,除高校学者外,政府部门代表、公益组织、互联网企业、出版机构也积极参与大会,彰显全社会共建阅读生态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