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学》编辑部主办,广州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广州召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我校党委书记屈哨兵、校长魏明海、副校长郭兴蓬,以及全国各高校教学校长、教务处长、教学院长、骨干教师等1300余人出席会议,共同交流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探索、新体会,探讨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课程建设。
论坛结合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内涵新特色,以“以本为本 植根课程——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课程建设”为主题,同时结合“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教材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等四个专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并组织到会代表开展交流研讨。
魏明海校长在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必须回应新的时代需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推动大学与城市区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广州大学将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为使命,引育优良师资,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构建思想文化高地,推动大学与城市区域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城市区域发展提供一流人才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表示,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他建议,高校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着力优化课程体系;以实现课程标准为目标,着力加强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着力加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着力丰富优质课程资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主题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中国大学金课,努力打造五类“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到2022年,将建设国家和省级两万门“金课”,切实拿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杀手锏,打造实现学生更好发展的金钥匙。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教授分享了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办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他认为中国高校只有通过办最好的本科教育才能引领中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核心就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关键就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极大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渗透教育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高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信息时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认为,通识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水乳交融,把思政之“盐”融入专业教育之“汤”。
屈哨兵书记在题为“以本为本 打造有品质大学教育”的报告中谈到,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打造有品质的大学教育,是当前广州大学的使命与担当。实施有品质的大学教育,广州大学主要在打造有品质的教育生态、有品质的教师发展、有品质的教育教学三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以“以本为本、植根课程”为题,介绍了中国高等教学学会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课程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经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向东教授分享了他和团队创新建设“宇宙简史”课程,探索如何创造性地融合天文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养成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的实践体会。大连理工大学李志义教授提出,要推进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让水课变成金课。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教授介绍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广东经验”。
“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于2008年开始创设,每届均聚焦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交流研讨,是国内高等教育界知名论坛。论坛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人员和骨干教师搭建了有关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交流平台,十多年来每届论坛都得到了高教界的高度认可与热烈反响,为全面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宣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