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担当中赢得光荣 在热爱中享受尊崇
蔡辰梅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给予教师群体高度认可和殷切期望。从“四有教师”到“四个引路人”,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并激发其职业追求。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重申了教师职业的光荣以及应获得的尊重。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讲话精神的过程中,不禁自我追问——何以赢得光荣,如何享受尊崇?
一、在担当中赢得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我们深感职业之光荣,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光荣并非这一职业所固有,而要靠每个教师去珍视,去赢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重师首在师之自重。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每一份光荣,都源于教师修养塑造的职业形象和背负担当的职业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使命——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沉心自问:身为师者,我担得起如此重任吗?我是否视这样的重任为己任呢?是否突破一己之私,把谋生的职业系之于家国天下、民族大业?是否超越眼前的苟且,抵达了师者应有的境界?在这样的叩问中,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成为“新时代的教师”的使命和意义。
身处“新时代”,教师要将自己的使命担当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统一起来。具体而言,教师要担当“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尽一份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需要教师实现“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的人才培养要求。为此,教师群体必须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树立励精图治的治学奋斗精神,走在学生前面而身先示范,身处时代潮头而引领前行,真正成为令学生敬重和仰视的先生,成为担得起家国天下的知识分子。如此,教师才真正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做成“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才能在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师者的担当,获得师者的荣光。
二、在热爱中享受尊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有着强烈的社会认同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恰恰关注、强调并满足了这种精神需求,使教师群体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尊严感。马克思曾言,“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众人之上的东西”。正是这种可贵的尊严感,能够激发教师产生内在的激情和斗志,更能以“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和奉献之中。古圣先贤曾言,“疾学在于尊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只有全社会都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崇高的社会声望,教师才能更加自信而有尊严地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塑造和影响心灵。
作为师者的我们,该如何获得这样的声望和尊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享受尊崇,需要每个教师对职业源自内心的执着和热爱,在平凡的职业生活中心无旁骛,无私付出。梁启超先生宣称,“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特别强调无功利的单纯的趣味和热爱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教师之热爱不是一时之激情,而是心怀高远的家国之爱,勤学不倦的真理之爱,心志笃定的志业之爱,情感充盈的师生之爱。教师因这样的热爱而精神高贵,因这样的热爱而心灵自足。正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者,他们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可是他们仍然以坚强的“岗位定力”,用学术报国,以育人救国。他们以炽热的赤子情怀投入学术探索之中,将厚重的师者之爱投注在学子身上,最终,用精神的力量战胜了所有的困难,创造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奇迹和辉煌。单纯质朴、执着笃定的师者之爱,恰恰是师道的本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尊”而后“师尊”,正是在高尚纯净的热爱和行动中,人们看到了最美好的教师形象,由内而外的尊崇随之而生。此时的教师,既沉潜于挚爱的职业,又沉浸于由衷的尊崇。在敬业进取中品尝自我奋斗的幸福,分享培育英才的快乐;在拼搏奉献中感受实现中国梦的美丽,品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美哉,为师之人!幸哉,新时代的师者!
(作者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师)